《中华工商时报》报道盘锦校友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十八大代表李晓东校友事迹
发布时间: 2012-11-17 浏览次数: 369
 
 

党建好比企业发展的“光合作用”

2012年10月29日 00:59  中华工商时报

“坚定不移跟党走,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基础。”十八大党代表、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合蟹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东目光灼灼。

  因为能够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光合作用成为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因为能够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力量,并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所以李晓东坚持认为,党建就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光合作用。

"蟹王"李晓东对光合作用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

  笼罩在全国劳动模范、中国杰出青年农民、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等光环下,从辽西南的贫穷农家子弟,到发展非公经济带头人,再到十八大党代表,李晓东凭借超出常人的执着,按照一个普通人的方式,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

  一座城市的创富梦想

"要想兜里有,跟着晓东走,要想家里富,争当养蟹户",在"九河下梢"盘锦市大洼县流传着这样的创富民谣。

  上世纪50年代,由于海洋资源被过度开发,很多河口沿海一带大量兴建水利工程,各种各样的水闸阻断了河道,使河蟹回游通道受阻,导致盘锦当地河蟹资源量大幅度减少。80年代末期,当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盘锦的野生河蟹甚至一度销声匿迹。

  水产专业科班出身的李晓东意识到事态严重,同时也在危机中敏锐地嗅到了创富商机。

"河蟹人工工厂化育苗既可以恢复盘锦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可以引领当地老百姓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当时的李晓东踌躇满志。只是,李晓东想到了读书时曾立下"让农民富起来"的志愿,却没想到河蟹人工育苗道路的艰辛。

  在河蟹种苗人工培育过程中,李晓东哭过、笑过、怒过、骂过,但就是没想过放弃。

  天道酬勤,1990年,伴着汗水与泪水,李晓东成功填补了中国河蟹生态育苗空白。第二年,李晓东带领团队实现突破每立方米水体出苗0.5公斤的技术难关,相当于当时最高孵化产量的三倍多。蟹苗价格比历史最高价格下降五倍多,由每公斤14000降到了2400元。

  李晓东还根据自己的生产实践总结归纳出《河蟹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操作规程》,并向社会传播,成为当时行业内公认的河蟹人工孵化实用教材,对盘锦地区乃至全国许多省份的人工蟹苗孵化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养两口猪,一整年,上秋卖不上1000元,现在,卖一袋螃蟹就顶两口猪的钱",盘锦新兴镇腰岗子村村民国中山尝到了河蟹养殖带来的甜头。

  受惠于蟹苗成本的大幅下降,越来越多的盘锦农民和国中山一样,走上了河蟹养殖的创富之路。

  据统计,当时仅盘锦地区,3年间,河蟹育苗场就发展到了100多家,总育苗水体达到10万立方米,年产蟹苗5万多公斤,扣蟹1万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

  盘锦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河蟹苗种基地,盘锦河蟹也成了与盘锦红海滩齐名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今天,这座城市的创富梦想凝聚为这样一句民谣:"三万五万不算富,十万八万刚上路,三十几万才敢说是富裕户。"

  党组织与企业和谐共生

  已有20年党龄的李晓东始终认为,党建是光合蟹业成立13年来累积的最宝贵的财富。

2011年,李晓东作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接受中外媒体联合采访时,曾有外媒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如何保证党员、职工参加活动不只是流于形式,而是内心支持?"

"当我面对500多名员工,听他们整齐、高亢地说出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我知道,在光合蟹业,无论是党员还是普通员工,他们的内心都是真诚的。"即便今天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李晓东仍难平抚内心的激动。

  光合蟹业成立于1999年,企业创办初期,李晓东首先想到的便是在企业内部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

"党建工作可以帮助企业认清方向,摸准脉搏,把企业的经营与党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的战略定位会更精准,发展也会更顺畅。"李晓东说,他一直坚持这种观点。

  去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全国蟹苗的产量大幅降低,降低了40%左右,光合蟹业也难以摆脱整个行业带来的冲击。

  关键时刻,企业党员充分发挥先锋带头作用,设立党员先锋模范岗,树立标杆,争当项目带头人,勇于冲锋,坚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结合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的活动,制定激励政策和考核手段,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热情,实现了蟹苗总产量5.6万斤,占全国蟹苗总产量的10%

  李晓东说,这就是党建的力量。

  在光合蟹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党员队伍建设与员工队伍建设,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企业使命与党的宗旨相统一的良性机制,创先争优活动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党建工作真正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企业自己已成立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有86名党员,100多名党外积极分子,基本覆盖公司的中高层领导和基层技术骨干。

"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和基层科技工作者,如果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惠农、富农的实践,让农民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那就是我的失职。"

  光合蟹业是农事企业,生产经营中多与普通农民发生业务关系。在企业经营中,李晓东体会到,只有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坚持服务农民,造福农民,企业才能更多地获得来自客户的支持,企业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为此,李晓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即公司与蟹农签订订单,春季将优质生态蟹苗销给蟹农,蟹农养成扣蟹,秋季公司以保护价收回,在基地越冬后销售。这样,蟹农利益有了保证,风险则由李晓东承担。

  截至目前,光合蟹业共出资3.2亿元,回收加盟农户扣蟹1500万公斤,累计为农民让利1700多万元,创造的社会总产值超过了10多亿元。今天,这种"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已经带动农民达10000多户,为当地农民铺就一条致富的"黄金(1715.50,1.70,0.10%)通道"

"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企业的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教育和引导,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作为企业的党委书记,李晓东要求公司的全体党员要时刻注意自身修养,发挥党员的标杆作用,在员工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除了要敢亮身份,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还要让群众评价你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用行动带动和影响周边的员工,人人心向党,时刻准备加入党,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技创新成就行业冠军

  初次与李晓东见面的人都很难将眼前这个壮实、淳朴的辽西汉子与农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之间画上等号。但作为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李晓东有着浓厚的技术情结。

  上世纪90年代初,凭借扎实的水产专业知识,初次涉足河蟹养殖领域的李晓东就成功填补了中国河蟹生态育苗空白,李晓东还与科研团队创造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稻蟹共生"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了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的绿色生态循环。

  此外,李晓东《稻田养蟹》和《中华绒螯蟹育苗与养殖关键技术应用》两部著作还填补了行业空白,他主持试验的河蟹新品种选育及育苗养殖、海蜇育苗养殖、滩涂贝类增养殖等重大水产课题,其中有20余项转化为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其中"光合1"成为我国第一个河蟹新品种。

  熟识李晓东的人都评价他是个"不安分"的人,李晓东本人也从不否认。

  曾因为被认为外语底子薄,李晓东一边苦学日语,一边兼修英语并达到六级水平;因为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技术员,即便发明了稻田养蟹生态养殖模式但也得不到业内认可,李晓东从中专生一路考到博士生;因为初涉河蟹育苗领域取经被拒,李晓东自己钻研,两年后成为业内龙头。

  今天,即便李晓东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企业运营与管理上,但他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让光合蟹业先后被认定为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辽宁省星火科技产业化龙头企业、辽宁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和诚信示范企业、全国科普示范基地、辽宁省博士后科研基地、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及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级河蟹健康苗种繁育基地、国家级海蜇及河蟹良种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公司的""牌商标被授予全国驰名商标。

2005年,李晓东还斥巨资建立了盘锦光合蟹业技术研发中心,中心以水产养殖种类的育苗、养殖、加工实用技术开发为主攻方向,包括原有种类育苗、养殖技术的深化研究,新品种的引进和育苗、养殖技术的开发;育苗、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技术;水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等。同时将一些新品种和公司重要生产品种的基础生物学研究纳入研究方向,重点为实验生态学、养殖生态学研究及消化生理学研究。

  目前,中心现有研发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人员3人,中级职称人员24人,中心所有科研设施可同时容纳40名科研人员从事水产科学技术及食品加工研究和教学。

  在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撑下,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公司资产超亿元,下辖10个分公司,一个研发中心,一个食品加工厂及多个合作养殖基地,拥有优质健康河蟹苗种培育面积400公顷,其他种类养殖面积13000公顷,工厂化水产苗种车间30000立方水体,连续三年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年创利税超过500万元。

  李晓东在随笔中写道:"我愿做那追求梦想的堂吉诃德,即便是疯癫了些。腾飞的巨龙,岂是一条辽河能容?"